不卡毛片免费看AV噜噜在线无码_另类高清无码_天天视频国产亚洲_国产 在线 无码 一区 中文

追礦而行,把地質報國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記明達工匠獲得者張青松

作者:

徐玉冰

發布時間:

2024-08-14 17:54


       “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剛大學畢業的張青松滿懷熱情,唱著《勘探隊員之歌》加入了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局,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地質勘查”這條充滿艱辛的道路。18年來,這位年輕的地質人勤勤懇懇,扎根野外一線,至今已主導或參與完成8個國家及省部級重點項目,提交石墨礦、螢石礦、硼礦、鉀長石礦等各類礦床10余處,用實際行動為祖國地質事業的發展貢獻著力量。
       而今,斗轉星移,時光荏苒,張青松仍舊不悔初心,奮戰在條件最艱苦的一線,身體力行地踐行著地質工作“三光榮”“四特別”精神,勇當地質工作的主力軍、先行軍。
       特別能吃苦,以奮斗書寫青春
       經濟建設,地質先行。2002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新中國地質工作50年暨中國地質協會成立80周年紀念大會上表示,在幾代人含辛茹苦地不懈努力下,實現了我國地質工作的歷史性轉變,并強調,地質工作要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實現新的戰略性轉變。溫總理的講話觸動了千千萬萬個地質人,也讓剛拿到地質學專業錄取通知書的張青松熱血沸騰。
       2006年,剛畢業的張青松被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河南地質勘查院(中化河南地質局前身)聘用,初出茅廬的他一上崗就馬上被派去了當時的中央財政重點項目——河南省魯山縣背孜礦區石墨礦詳查項目。那是他第一次體驗野外一線工作,也是第一次直觀的感受到地質人的“苦”。項目藏在深山里,去項目現場的路途充滿挑戰,沒有路、不通橋,那就先乘小巴車,再騎三輪車,然后赤腳背著行李過河;沒有干過項目,那就主動向經驗豐富的同事們請教,一點點學習各項操作的標準和流程,再一點點啃下相關的行業標準和實際操作要點……在野外,只有白天黑夜,沒有星期日期,人生第一次出野外,張青松一待就是兩個多月。
       地質工作到底苦不苦?苦!背井離鄉、叢林山險、茅草荊棘、泥濘沙灘、汗雨交融、形單影只……但張青松有自己苦與樂的標準。在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時,他會為收獲了一塊好看的石頭、捕捉到一張美麗的照片而欣喜;在外搭帳篷過夜時,他會因為一只野刺猬偷吃他的干糧而感到生命的可愛;在拔下各種各樣的野菜做飯充饑的時候,他會感慨大自然物產的豐饒……對張青松來說,他總能在廣袤的山林湖海間找到聊以自慰的方法,所以苦也好,累也罷,其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學到什么、是不是能找到什么。從踏入第一個項目現場開始,近20年間,張青松憑借著這份樂觀和踏實,一點點從地質小白,慢慢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負責,用奮斗書寫著自己的地質青春。


       特別能忍耐,以執著書寫責任  
       地質精神中,讓張青松最有感觸的就是“特別能忍耐”。地質項目野外現場很多都是人跡罕至之所,生活環境惡劣,讓人難以適應但又不得不想辦法克服。2006年底,張青松參與了河南省盧氏縣雞籠山礦區鉛金礦普查項目。為了工作方便,項目駐地設在山上,整座山只有一戶人家,住宿條件實在簡陋,蛇蟲鼠蟻更是常見。夜晚山風呼嘯,帶來遠處野生動物的叫聲,項目隊員們與世隔絕。進行野外作業時,項目隊員們需要攜帶地質錘、放大鏡、羅盤、手持GPS,野薄等工作用具,再加上采集的標本,每天至少負重20斤爬山五六個小時,而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半年。
除了惡劣的生活環境,還有很多難以預料的困難。2007年,張青松被派往河南省內鄉縣午陽山礦區石墨礦普查項目。回程之路陡峭惡劣,還沒走出項目太遠,他們乘坐的班車就出問題發生了側翻。張青松在事故中撞傷了腹部,當場昏迷。緊急送醫后,他被診斷為肌肉組織損傷,醫生建議他先臥床休息兩周,但張青松沒有停下來,僅僅住了三天院便強忍著趕往午陽山礦區石墨礦普查項目現場,開始了新一輪的野外勘探工作。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在一次又一次的磨煉中,張青松逐漸成長為地質調查院人人認可的“大師兄”,以身作則、任勞任怨,挑最重的擔子,扛最重的責任,帶領新的小師弟小師妹們執著前行。


       特別能戰斗,以行動書寫擔當  
       2011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11〕57號轉發國土資源部等部門《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為期十年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正式展開。政策的頒布為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利好,隨之而來的是勘查市場項目量的再次回升,張青松負責的項目也隨之增多。
       2010年,張青松參與了河南省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為了完成任務,他翻遍了能查到的資料,走遍了豫西山區,核查每一個現有的礦區,用了兩年時間摸清了區域內礦產資源的狀況,最終成功提交了調查成果報告。2012年調查剛結束,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欒川縣石灰窯溝鉛鋅礦項目,同時擔任王家溝鉛鋅礦地勘項目的負責人,不辭辛勞地奔波于兩個工地之間,協調團隊工作、解決現場出現的各種問題,確保每個項目都能按計劃順利推進。2016至2017年,張青松擔任了新疆吐魯番市小羊溝-蘇倫納一帶調查評價項目負責人。該項目區內的硼礦點分布廣泛且分散,給集中作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對難題,張青松沒有退縮,他主動作為,巧妙運用綜合找礦方法,通過對項目區內硼礦點的詳細追索調查和綜合分析研究,提出了“項目區內零星出露的硼礦點同屬一個含礦層位、受區內向斜構造控制”的創新觀點。基于這一理論,他重新圈定了項目區內硼礦體的范圍,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項目區內能夠發現的硼礦資源量,最終成功提交了中型硼礦床1處,獲得了項目野外驗收和報告“優秀”評價。
盡管工作繁重,張青松從未有過怨言。他說,“困難給了我戰斗的勇氣,戰勝困難、取得找礦成果的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特別能奉獻,以堅韌書寫初心     
       行千里關山,韶華織成就。在行業多年打磨的張青松也得到了行業的認可和回報。這些年,他先后獲得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金羅盤獎”,入選了河南省地質學會專家庫,榮獲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青年崗位能手”、河南省省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等等一系列榮譽稱號,近期又獲得了中化地質礦山總局第三屆“明達工匠”。但個人榮譽的背后,是整個家庭的付出。
從參加地質工作以來,張青松平均一年出兩次野外項目,每次在項目上待5個月,張青松留給家庭的時間,少之又少。每每提起,他坦言虧欠最多的就是家里的親人,也更加感激妻子的理解和支持。2018年,張青松的生活迎來了新的挑戰。當時,他的大兒子即將邁入小學的大門,而妻子也懷上了第二個孩子。就在家庭需要他的時候,張青松接到了前往新疆溫泉縣阿拉套山銅多金屬礦項目的通知。“老大出生時,剛滿月我就離開了家去了南召縣金礦項目,這次老二還沒出生我就要去新疆,也不知道趕不趕得及回來。”當時的張青松,內心是猶豫的,可盡管充滿了對妻兒愧疚,他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工作。這次離別,長達六個月。在這段時間里,張青松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大兒子適應幼小銜接生活,一個人產檢,一個人處理著日常的家務……每每提及妻子和孩子,張青松總是沉默,他深刻的知道自己對家庭的虧欠,也深深的感謝自己妻子的理解和支持。奉獻,是地質人對一線的堅守,更是他們背后整個家庭的付出和陪伴。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回信,點燃了全國地質工作者的熱情——“我們都是收信人,更是答卷人”!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全體地質工作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為指引,張青松初心不改,步履不停,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整裝待發、重新啟程,以實際行動和工作實效朝著下一個“地質報國”的目標邁進。